因為愛好寫作,幾十年來我一直在充滿荊棘的道路上前行,有得有失,有苦有樂,在失敗中總結(jié)教訓,在困難中尋找突破口,最終取得較好成績。
初畢業(yè)后當了兩年農(nóng)民,生活之舟又將我載向人生的另一個港口。1978年春天,我脫去農(nóng)裝穿上軍裝,走進令我向往的綠色軍營、新鮮而陌生的世界。
當兵只是人生的一個驛站,未來仍是個未知數(shù)。
我到天山腳下的庫爾勒當兵時,粉碎“四人幫”已近兩年,整個中國都在發(fā)生著變化,被禁錮多年的中外名著重新擺在新華書店的書架上,書的種類呼啦一下多起來。當時連里從城鎮(zhèn)來的戰(zhàn)士,文化程度相對高一點,讀書、學文化的興趣很濃。俗話說:“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在這種氛圍里,我也沾染上學文化的氣息,像干柴遇烈火,我的求知欲一下被點燃。我立志要自學,從報刊、書本中學知識、長見識,改變文化低,不能適應軍隊的發(fā)展變化。
我很固執(zhí),認準的事一定要去做。連隊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吃住行都很差。吃的是沒啥油水的大鍋菜,冬天上頓下頓全是凍白菜;住的是土墻、油氈、木棍、葦席結(jié)構的簡易房,一場大風可以掀掉。當兵6年,盡管部隊的生活條件差,我是深山里長大的,不管多么艱苦的環(huán)境都能生活下去,我對新生活充滿了火一般的熱情。我學習的勁頭越來越高,工作之余如饑似渴地讀書、做筆記。我將每月津貼費的一半用來買書刊,徜徉在知識的海洋里。上一次街,逛書店的時間占去一大半。自學是艱苦的,沒有耐心、耐不住寂寞、怕吃苦的人,是不可能堅持下來的。我要戰(zhàn)勝自己,贏得命運的青睞。
我不能向命運妥協(xié),要下笨功夫、打持久戰(zhàn),用知識主宰未來。連隊結(jié)合點名,開排務會、班務會十分頻繁,業(yè)余時間很有限。我將點滴時間都利用起來。在部隊6年,我閱讀了幾百部古今中外名著,寫了十幾萬字的讀書筆記和日記,還創(chuàng)作了幾千字到上萬字的多篇小說以及影評。因“火候”不到,哪一家雜志社都不接納,退稿信一大摞。我要有處辱不驚的心態(tài),不能灰心和氣餒,將失敗當作成功的鋪路石,不屈不撓地向理想高地攀登。
寶貴的青春歲月,留在了那個盛產(chǎn)葡萄、香梨和哈密瓜的大西北。改工后,我?guī)е利惖膲粝牒妥非?,闊別新疆,奔赴中原,繼續(xù)我的追夢、圓夢之旅。書本與筆成為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文化基礎差,必須將所有業(yè)余時間利用起來,時間有保證,才能學到東西。天上不會掉餡餅,不努力,理想變空想。我要將知識欠缺的“短板”補上。要將所學知識變成為一篇篇達到發(fā)表水平的文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總結(jié)了一下失敗的教訓,找到了問題的根源。遭遇失敗的原因是好高騖遠,生活、知識、感情儲備還不具備寫作條件,沒有駕馭大塊文章的能力,卻幻想一口吃個胖子、一夜成名。不是天才的料,卻希望自己有大作為,異想天開的心態(tài)被現(xiàn)實撞得頭破血流。我痛苦地思索了好長時間,放棄了不切實際的幻想,一步一個腳印地苦練基本功。我從豆腐塊、短新聞寫起,將隊里和身邊有價值的新聞寫成消息或小通訊,寄往集團公司的《工人之聲》《團的生活》刊物。企業(yè)內(nèi)部刊物的影響不可估量,從1986年到1991年夏,我被這兩家刊物采用稿件30多篇,對一名普通工人而言,鼓舞巨大,對我將自學成才的路走下去并取得一定成績,起到了激勵和鞭策作用。這兩份刊物停辦多年,以前發(fā)行的刊物,我都保存了下來,這是珍貴的紀念。
與此同時,我在《鐵道工程報》《焦作人民廣播電臺》等媒體刊播新聞稿10余篇,小有收獲,意味著我的寫作水平有了長進。我得到《焦作人民廣播電臺》編輯孫子思的同情和支持。他向我所在公司的黨委宣傳部推薦了我。1991年夏,我放下鐵鍬,從上海趕到公司機關所在地焦作,在宣傳部開始為期5個月的培訓。我經(jīng)常給部長和兩名干事抄寫稿件,琢磨其寫消息與通訊的秘訣,從中學到不少東西。我有時單獨下基層采訪,有時與他們同去,寫了稿子,他們用心修改,并指出不足。每周要寫出幾篇稿子。稿件陸續(xù)被報、刊、臺采用。3個多月后,我到《焦作工人報社》實習,這一去就是45天。在報社這段時間,幾位編輯給我修改稿子,我與原稿反復對比,并認真思考,對提高寫作能力啟發(fā)很大。5個月后,我離開焦作重返上海的工程隊。這一年,我在七、八家媒體刊發(fā)各類稿件45篇,也奠定了結(jié)束基層艱苦生活的基礎。工程隊與公司機關中間還有一個管理機構—第三工程段,由部隊的營部延伸而來。
我在十一隊呆了半年后被調(diào)往向往已久的公司黨委宣傳部。新聞,是我摯愛的事業(yè),我撲下身子全身心地寫稿。我深入火熱的建設工地,采寫了大量新聞,在媒體發(fā)表的稿件一年比一年多,越來越有分量。1997年,我學會了攝影,多了一種本領,多了一種樂趣,寫稿、攝影兩不誤,新聞圖片、藝術照,在中央、地方報紙頻頻發(fā)表。1997年我被招聘為專職新聞干事。我在宣傳部的7年時間,被《人民日報》《經(jīng)濟日報》《工人日報》、人民鐵道報、建筑報等全國40多家媒體采用稿件上千篇,其中報告文學30余篇,刊登在頭條和顯著位置的稿件40余篇。還發(fā)表30多篇散文隨筆和詩歌,年年被《中國鐵道建筑報》、十五局黨委評為優(yōu)秀通訊員,被《焦作日報》《焦作人民廣播電臺》評為新聞報道先進個人,1996年被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黨委評為對外報道先進個人。
1998年10月,我到公司所屬第二指揮部工作,一干就是10年,2008年底調(diào)到公司工會,工作8年,2016年到2020年3月在湖北荊門、江西修水兩個項目發(fā)揮余熱,退休后被杭甬項目返聘。不管在什么崗位,都堅持新聞和文學寫作,粗略算了一下,從1991年開始寫作到如今,一共發(fā)表各類文章近500萬字,其中在杭甬項目3年多采寫、創(chuàng)作新聞和文學作品約90萬字。
成績只能代表過去,加入中國作協(xié)是我的最終目標,要將寫作這一愛好堅持下去。
中鐵十五局集團杭甬項目部 呂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