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興勇散文選登(13)
九宮風(fēng)情千萬種,春夏秋冬各不同。
登臨身至絕頂處,仙般境界最戀人。
應(yīng)該說九宮山在我心目中的印象是從小留下的,尤其是聽父親講過九宮山上生長有很多種珍貴藥材,并建有道觀廟宇,還有通山籍的明朝大臣朱侍郎、陳御史等都曾多次登上九宮山,并寫下很多傳世詩文載入了《通山縣志》。所以小時候就很想登上九宮山看看,但當(dāng)時只能是在走親戚或是參與生產(chǎn)隊上山開荒種地的機(jī)會,才能爬上老家文山村附近的羊角巖或羅城嶺的山頂上來眺望九宮山。從地理位置上看,文山周邊的幾個山峰正好與九宮山形成西北望東南之勢。在春夏之交雨過天睛時,可望見云中湖水溢出形成的瀑布,日光映照下如似仙人曬玉帶,掛在九宮半腰間的景觀,自然也會想起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詩句來。若遇上氣象諺語說的“有雨山戴帽”時,遠(yuǎn)望九宮則又讓人不知九宮高多少,一半高矗入云宵的狀態(tài),如是遇到“無雨霧纏腰”的好天氣,則可看到一半云海一半山,遙望九宮似蓬萊的仙境了。如是在秋末初春的乍暖還寒時節(jié),還會觀賞到難得一見的高山戴雪帽景象,山腰間如同劃了水平線似的,界線分明地顯現(xiàn)出一半青山一半雪的畫面,仰望九宮則是銀裝素裹、英姿挺拔。可以說四季不同的九宮變幻,也給了人一種要識九宮真面目,他山遙看更神奇的感覺。
聽老一輩人講,在解放前的長年戰(zhàn)亂中,九宮山是匪盜藏匿,難給通山百姓帶來福祉的,更談不上自然保護(hù)與開發(fā)利用,九宮山的文化傳承也是黯然失色。建國后因歷屆縣政府對九宮山文化與自然保護(hù)的重視,已經(jīng)成為了國家級自然保護(hù)區(qū)、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和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等,正所謂是“邦無道則隱,邦有道則顯”矣。人如是,山亦如是也。相信未來的九宮山定然是座更加美麗的文化名山。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