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青青草原精品老司机|午夜男女羞羞视频|高清无码视频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亚洲激情国产精品影音

魯興勇
本站通訊員:魯興勇
中鐵十五局二公司

“走、轉、改”應成為常態(tài)

—— ——魯興勇散文選登(70)


 
  毛主席在延安時就對全黨說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梢哉f就是在這句話的指導下,我們黨才不斷地從勝利走向勝利,從抗日戰(zhàn)爭到全國解放,再到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目前在新聞戰(zhàn)線廣泛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也可說是對“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句話的再傳承。此次“走、轉、改”活動之所以能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與肯定,主要是廣大新聞報道工作者在走基層時能真正地俯下身來,走向群眾,拜人民為師,切實把人民群眾放在了心中最高位置,真心地做知心人與貼心事。所以,人民群眾希望這次“走、轉、改”活動不再是一陣風,而是能成為新聞報道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常態(tài)。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個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就像一顆好的種子一樣,唯有深植泥土,才能生根發(fā)芽,只有真正扎根基層,才能獲得切合實際的新聞題材,“閉門造車”絕對是寫不出好文章、好新聞來的。通過這次“走、轉、改”活動,對我們這些生長并長期工作在基層的兼職新聞報道員來說,也必將成為一個嶄新的起點,并將激勵著我們帶著常態(tài)化的思路走下去。
  在以前的很多時候寫新聞報道總是習慣于跟風走,寫出的稿子也多追求宏大敘事,或者寫與領導相關的多,寫一線勞動者的少,而常忽略了普通員工的感受,稿子數(shù)量雖然上去了,但是質量下降了,人氣也漸漸減少了,很多自以為得意的好文章,卻并沒有給廣大員工留下多少印象。而那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作品,盡管已經(jīng)過去了很多年,但卻依然在人民群眾心中記憶猶新。例如由著名戰(zhàn)地記者魏巍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當時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至今還在鼓舞著我們。在我們觀看了《英雄兒女》、《上甘嶺》《激戰(zhàn)無名川》這些電影之后,在被影片中英雄所感動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新聞記者不怕犧牲深入戰(zhàn)爭前線的身影。再如《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至今在人民群眾中印象深刻,從感人肺腑的真實報道中,讓我們既看到了蘭考人民的好書記焦裕祿的身影再現(xiàn),也讓我們從文章中看到了新聞記者深入鄉(xiāng)村的足跡。
  再如近些年涌現(xiàn)出的英模人物,如孔繁森、楊善洲、李林森等的先進事跡,都從中展現(xiàn)出了廣大新聞記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的動人場面,進一步驗證了只有從基層、從群眾中得來的真實生活題材才能寫出最好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報道來。人民群眾之所以認同的原因在哪里?一位資深記者說得好:一名記者能否寫出好作品,絕不是取決于記者的“妙筆生花”,而是取決于記者是否真正心系群眾。只有和老百姓成為真朋友,寫他們關心的人、寫他們關切的事,你的稿子才會越來越有“人氣”。
  作為中國鐵建最基層的兼職報道人員,我們的新聞素材主要來源于遍布全國和世界各地的工程項目部。“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幾十萬鐵建員工和幾百萬的農民工,才是推動我們中國鐵建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基石。“求木之長,必固其根。欲流之遠,必浚其源”。廣大基層干部職工永遠是國有企業(yè)發(fā)展壯大的智慧和力量源泉,所以我們的新聞報道應該把“走、轉、改”常態(tài)化,始終堅持從職工中來,到職工中去的原則,大力宣揚基層職工的辛勤勞動和為企業(yè)發(fā)展獻計獻策的聰明才智。如我們近期發(fā)表在求是理論網(wǎng)上的《華陽橋上“黑牡丹”》和《我們的文章給誰看》、半月談網(wǎng)《遲到的秋天》、中直黨建網(wǎng)《農民工里有人才》、以及刊登在中國鐵建股份公司網(wǎng)和中國企業(yè)黨建網(wǎng)《用挖機描寫精彩人生》等文章就受到了廣大職工的稱道與喜愛,網(wǎng)上點擊率也都很高。如《華陽橋上“黑牡丹”》描寫的就是五位由云南來的農民女工,在華陽橋建設工地上與男工一樣,不怕日曬雨淋,看著她們那一個個被陽光曬黑的臉龐就像幾朵盛開的黑牡丹一般美麗,在農民工中引起了廣泛的好評。
  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說:“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基層的宣傳報道工作無論何時也離不開職工群眾,所以,在新聞報道日常工作中必須增進與職工的感情,拉近同職工群眾的距離,真正把基層當成最好的課堂,把職工當最好的老師,尊重他們的首創(chuàng)精神,我們才能寫出不會被群眾戲稱為“鏡中之花、水中之月”的文章。此次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落實好劉云山同志對新聞工作者講的“為了誰 依靠誰 我是誰”的精神實質。為此我們必須扔掉刻板的腔調,用通俗的語言,用鮮活的事例來宣揚最廣大的基層職工群眾。
  只有深入基層,才能了解到最真實的群眾生活,才能真正與職工群眾心連心。宣傳報道工作的真實目的性,也就是為了引導員工聚精會神地搞工程建設、一心一意地為企業(yè)謀發(fā)展,為國有企業(yè)實現(xiàn)“十二五”規(guī)劃目標營造良好氛圍。因此,必須嚴肅認真地考慮新聞報道的社會效果,切實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透過一個個平凡的人物,讓職工群體從中看到自己不平凡的品格和精神。其實“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不是短期之策和權宜之計,而是一種職業(yè)精神和職業(yè)道德,應當成為新聞報道隊伍建設的長遠之舉。我們常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新聞宣傳必須堅持的原則,那么“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也理所當然地應當成為宣傳工作的一種常態(tài)。我們趕上了這個偉大時代,生動反映這個時代的主人——廣大基層職工群眾的真實生活,是我們基層新聞報道工作者的崇高責任。

 
(本文2011年11月11日發(fā)于中直黨建網(wǎng)-思想漫談與中國新聞網(wǎng))
 
 
為您推薦
來源:鐵路工程建設網(wǎng)作者:陳展舒?趙亞菲
來源:鐵路工程建設網(wǎng)作者:黃偉
來源:鐵路工程建設網(wǎng)作者:呂奎元/文 李小亞 郝偉亮 呂奎元 侯夢雅/圖
來源:鐵路工程建設網(wǎng)作者:馬小玲
來源:鐵路工程建設網(wǎng)作者:張聰聰
來源:鐵路工程建設網(wǎng)作者:鄭建軍
《中國石油和化工》雜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