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柳枝吐綠時。柳,春的象征。古往今來,人們愛柳、植柳、詠柳,以柳抒懷寄情……,形成了情趣盎然的柳文化。
柳名柳姓多逸事。相傳春秋時代,介子推曾割腿肉救重耳,重耳做了君主,力舉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介子推不答應(yīng),重耳便派人搜山,并三面點火燒山尋介子推,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大柳樹,被火活活燒死。重耳將介子推母子葬于大柳樹下。后來,他又到此柳樹祭掃,并賜名老柳樹為“清明柳”。公元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通濟渠,在堤岸上多種垂柳,并御賜垂柳和他同姓,名為“楊柳”。關(guān)于稱柳:漢文帝時,太尉周亞夫在軍營駐扎處遍植柳樹,后來人們就稱軍營為“柳營”;唐代文成公主在拉薩大昭寺前栽一柳,后人稱為“唐柳”;清代總督左宗棠率兵新疆平叛,令軍隊在沿古絲綢之路兩旁植樹,被稱為“左公柳”。春秋時代,魯國大夫展禽,以講究貴族禮節(jié)著名,因此“食邑在柳下”而名叫柳下惠,后來衍化為柳姓。
植柳愛柳有佳話。東晉詩人、散文家陶淵明愛柳成癖,宅前栽柳五棵,自稱“五柳先生”,并作傳記之。唐代文學(xué)家柳宗元種柳樂此不疲,到柳州任刺史時,曾在江邊廣植柳樹,寫有種柳詩:“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北宋文學(xué)家歐陽修曾在揚州平山堂掘土種植柳樹,人稱“歐公柳”。明末清初小說家蒲松齡臨泉卜居,泉邊栽柳,自稱“柳泉居士”?,F(xiàn)代畫家豐子愷曾將屋子取名為“小楊柳屋”?,F(xiàn)代史學(xué)家陳寅恪特別愛柳,他的書房叫“寒柳堂”,其著述編為“寒柳堂集”。
詩人詠柳多名句。早在2500年前,《詩經(jīng)》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描述。柳絲牽動了諸多文人墨客。唐代詩人賀知章《柳枝詞》有:“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杜甫詩曰:“侵陵血色還萱草,泄露春光是柳條”。白居易的“一樹春光萬萬條,嫩于金色軟于絲”。蘇東坡的“枝上柳綿吹不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更是清朝詩人高鼎的《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xué)歸來早,忙趁東風(fēng)放紙鳶。”詩句膾炙人口,給人以濃郁的春天氣息。
借柳抒懷?!度笾芪摹分杏锌輼滟x:“昔年移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滄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此詩最后一句堪稱千古名句,因其“歲月匆匆”之意,“英雄遲暮”之感,曾令無數(shù)豪杰英雄愴然淚下。
折柳寄情。古代人有折楊柳枝送別親友的習(xí)慣。隋朝民歌《送別》:“楊柳青青著地垂,揚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古時長亭送別時,要折柳相贈。李白《勞勞亭》詩云:“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fēng)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元朝詩人貢性之的詩《涌金門見柳》:“涌金門外柳如金,三日不來成綠蔭。折取一枝入城去,教人知道已春深”,蔣情寫進了柳的景色之中。折柳的寓意:一是柳的生命力強,無論到何處都落地生根。俗話說:“有意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二是“柳”與“留”諧音,柳絲就成了“留戀相思”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