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墅群(攝于湖北荊門某小區(qū))
我常常在網(wǎng)上看到一些年輕人說,70年代一個人的工資養(yǎng)活一家?guī)卓谌?,現(xiàn)在兩個人掙工資養(yǎng)活不了一個孩子,日子過得太難,叫苦連天。說這話的年輕人沒經(jīng)歷舊時代的生活,所以才說出這種讓40、50、60后很驚訝的話。
我出生于60年,見證了中國社會的變遷,從我經(jīng)歷過的農(nóng)村生活與現(xiàn)在對比,到底哪個時代的生活好?年輕人們不妨跟著我的思緒進入80年代之前的中國社會感受一下。
80年代中期之前,男女青年只要看對人,女孩不看對方家庭條件咋樣,有一間瓦房、土坯房、柴草房、或者一孔窯洞,只要將彩禮交齊便可以結(jié)婚。但那時的幾百元彩禮按現(xiàn)在的物價折算,只有幾萬元,一個家庭不吃不喝10年也攢不下這點錢。一臺蜜蜂牌縫紉機260多元、一輛“鳳凰牌”自行車250多元,僅這兩樣,農(nóng)村種地的幾個勞動力奮斗20年估計才能擁有,而許多家庭根本買不起這幾樣時尚物件,也照樣結(jié)婚。那個年代的婚戀觀不同,女孩找對象看重的不是物資,沒有現(xiàn)在的人這么現(xiàn)實。 豪華私宅(攝于湖北荊門碧桂園小區(qū))
大我11歲的大姐嫁人時,男方家只給送了一件紅燈芯絨褂子,彩禮大概是100元。婆家太窮,兄弟4個,都是土里刨食的農(nóng)村人。我大姐居住的一間房子除去土炕和一臺鍋灶,以及簡單的生活用具,狹小的空間只能容下三四個人。
大姐生活的村莊200多口人,當時沒有哪一家有自行車。大約1973年,我們村一個叫張順良的男青年買了一輛“飛鴿牌”自行車,成為當時臨近幾個村莊的一大新聞,轟動一時,不亞于現(xiàn)在有人買一架飛機那么稀奇,而村里能買得起腳踩縫紉機的也只有當兵復員后在省城當工人的羅姓人家。去鄰村、公社采購生活用品,比如買棉花、棉布、針頭線腦縫制衣服,買煤油點燈照明等等都是徒步,往返一趟30里,而且通向外界的是布滿石頭、高低不平的羊腸小路,一不小心會被石頭絆倒摔傷。
我們公社大部分村民的房屋都是石頭墻、瓦木結(jié)構的房頂,而住在深山區(qū)的一些人家,買不起建房的瓦,房頂則鋪一層莜麥秸或者畫皮、枯草,一年翻新一次,屋里還漏雨。家里除了一大一小兩個鍋臺和鐵鍋,有個裝全家人衣服的木柜子,有幾個陶瓷甕、陶瓷缸和只夠多半年糊口的雜糧,還有農(nóng)具,再沒值錢的東西。家里的被褥破舊不堪,哪一床被子、哪一床褥子都有形狀各異、顏色不同的許多補丁,跟地圖差不多。而用過多年的棉絮,保暖性很差。山區(qū)冬春零下20多度,許多人家沒有取暖的爐子,在嚴寒中度過難熬的每一天。70年代以前從小學到高中都是義務教育,學生讀書只交書費,許多家庭拿不出子女買書的錢。
我讀小學時,記得有一次我們兄弟三個和二姐的書本費一共2.5元,父母東拼西湊只有幾角,無奈之下懇請老師給墊付,待賣干柴積攢下錢奉還。這樣的例子在70年代不在少數(shù),許多與我同齡的孩子因為上不起學而成了文盲。我1978年當兵時,連隊有20多個兵沒讀過書,有幾個當兵前是生產(chǎn)隊的放牛蛙,十三四歲便成了家庭的勞動力。我父母沒念過書,吃了很多沒文化的虧,所以不管家里多窮,都要供我們讀書,希望長大后有點出息。所以除弟弟只讀了小學,大姐為了我們活下去長年與母親去山里采野菜沒讀成書,我和哥哥、二姐都是初中畢業(yè)。那年月,村干部不推薦,上不了高中,更沒機會上大學。 作者小時候和父母、兄弟姐姐居住的房子
70年代全國只有84所高校,如今卻有1200多所,新時代的少男少女們?nèi)巳擞凶哌M高校深造的機會,讀不起書的農(nóng)村孩子所占比例很小。從生活上說,白面大米是每個家庭的主食,這與80年代之前是兩重天。個別子女因為父母離婚、死亡等變故導致沒錢讀書,生活水平下降,靠低保生存,作為14億人口的大國不足為怪。
我國1959年—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和1972—1974年這兩個三年,吃不飽飯是最大的難題。
貧窮帶來的不只是食不果腹,科技和生產(chǎn)力落后,使沒有經(jīng)濟收入的農(nóng)民日子越發(fā)困難。國家出售的各種商品,手工制作多,像印刷廠印書刊、報紙都是鉛字,人工選字、排版、效率低、成本高,物價自然高。80年代一斤土雞蛋價格在0.6元—1元之間,現(xiàn)在的價格是15元左右。80年代買一輛鳳凰牌輕便自行車260元左右,要花費一個人不吃不喝積累的4個月工資。我在崗時,后期的工資與80年代比漲了250多倍。現(xiàn)在買一輛同款自行車600元左右。
, 1992年以來,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大量的商品走出國門,換回巨額外匯,國家、企業(yè)、個人獲得巨大收益。而國內(nèi)搞活經(jīng)濟的多種利國利民政策,使國家和百姓都富起來了,曾經(jīng)只有縣委書記、縣長,團長、政委以上官員才能坐上一輛吉普車,如今高鐵、民航、地鐵、公路四通八達,誰都可以乘坐。柏油路或混凝土路村村通,便捷的交通,平坦的道路讓每個中國人分享到了改革發(fā)展的紅利。交通的極大改善,帶動了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GDP直線飆升,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發(fā)展這么快。從交通運輸工具來看,小轎車、農(nóng)用卡車,大貨車取代了曾經(jīng)的手推獨輪車、馬車、平板車,從低檔到高檔的私家車兇猛增長,與七八十年代比,有天地之別,以至于全國各城市早、中、晚高峰期交通擁擠、堵塞。在飲食上,如今講究營養(yǎng)均衡,不吃油膩食物,80年代之前,能填飽肚子就是最幸福的事,碗里的幾口菜湯也舍不得倒掉。我當兵前沒穿過一個背心、一條褲衩,一年靠沒油水甚至沒鹽的野菜度日的時間占三分之一,穿哥哥姐姐們的破舊衣服,夏天沒穿過一雙襪子。1978年當兵后,我的生活質(zhì)量大大提高,有大米饅頭和肉菜吃,有新衣服新鞋穿。
再說居住條件,80年代以前,農(nóng)村哪一家能買得起一套樓房?那是天方夜譚,做夢也不敢去想的事。那些在工廠當工人、干部,在學校當老師,在政府、部隊當干部吃“官飯”的人,也買不起一套哪怕是幾千元的房子。從鄉(xiāng)村到城市,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居住的x大多數(shù)是進城的農(nóng)民。
從壽命比對,70年代以前的人平均壽命約65歲,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人的壽命平均75歲多,生活水平提高了,醫(yī)療條件好了便延長了壽命。 二姥娘家的房子(攝于河北阜平面盆村)
如果說我們生活的時代不如從前,生活質(zhì)量趕不上80年代以前,那是不負責任的。
新一代的年輕人是從小被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寵大的,他們的三觀與老一輩人完全不同,只看現(xiàn)在,不去想過去,甚至不承認有過去那樣的生活。沒吃過苦,張口吃飯、伸手穿衣,購物、旅游大把花錢是年輕一代的特點。他們的父母買一斤小攤上的菜也要跟菜農(nóng)討價還價,省吃儉用,不舍得穿好衣服、吃好的,在子女身上卻不吝惜錢,即使割一塊身上的肉也毫不猶豫。父母拼命掙錢,吃得萬般苦,為的是讓子女過上幸福生活。
當然,一些人的價值觀與社會大環(huán)境有關。一部分有錢人擺闊、炫富、豪橫,娶媳婦的彩禮動輒幾百萬、上千萬,一場婚禮的花費是普通人幾輩子都掙不來的。
當今社會,有一些子女不思進取,不愿學技能,適應社會、掙錢的能力差,不努力奮斗,不被社會接納,是自己造成的,只要肯干便會生活得很好。
感恩黨,感恩國家,珍惜當下安居樂業(yè)的幸福生活吧!
中鐵十五局集團杭甬項目部 呂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