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宋國有一人得到了一塊玉石,欲將其獻給齊國的大夫子罕,子罕卻不肯接收。獻玉人對子罕說:“我曾把這塊玉拿給做玉器的工匠看過,工匠認為這是一塊非常難得的寶石,所以才敢拿來獻給您,可您為什么不接收呢?”子罕說:“我為人處事以不貪為寶,你以玉為寶。如果我把玉石收下,那我們都失掉了寶。我不收,這樣我們就都還有各自的珍寶啊!”這是發(fā)生在2600多年前的故事,盡管它跨越了漫漫的歷史長河,但卻仍如一面銅鏡,折射出淡泊名利、廉潔自好的優(yōu)秀品德。
幾千年的文明傳承,廉潔自好已鑄成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始終在不同的時代熠熠生輝。即使在封建社會,依然有許多出淤泥而不染、不為半斗米折腰的清官廉史,如包拯、海瑞、于成龍......他們恪守“不貪為寶”的人生信條,在威逼利誘面前始終以民為重、以民為本,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官,浩然正氣光照千古。而嚴崇、和珅、成克杰、胡長清......這些以權(quán)謀私、禍國殃民者都在人民的唾罵聲中身敗名裂,被釘上歷史的恥辱柱!“手莫伸,伸手必捉!”這句話更是振聾發(fā)聵。古往今來,前車之鑒,無不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唯有廉潔,才能為人生譜寫不朽的樂意!無論歷史如何變遷,無論時代怎樣發(fā)展,清正廉潔永遠是時代的呼喚,勤政廉潔永遠是人民的期盼!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麗的季節(jié),孕育著早春的生機,展現(xiàn)著盛夏的熱烈,暗藏著金秋的碩實,昭示著寒冬的希望,充滿詩意而不缺乏拼搏的激情,時尚浪漫而又包含著奮斗的艱苦。當一個人的青春融匯到一個時代、一份事業(yè)中,這樣的青春就不會遠去、不會凋零,青春也必將在歲月的歷練中折射出瑰麗的光芒。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身處澎湃洶涌的經(jīng)濟大潮之中,需要明確自己的人生坐標,擁有廉潔的人格與情操,更需要把廉潔當成一面明鏡,時刻提醒自己要抵得住誘惑,撐得住信念,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在清風正氣中茁壯成長!